图片开头:AFEELA 官网
蓝鲸新闻 1 月 8 日讯(记者 李卓玲)又一家科技巨头跨界造车有了新进展。
在 2025 年外洋浪费电子展(CES 2025)上,索尼与本田的合伙企业——索尼本田移动公司(Sony Honda Mobility)认真发布了其电动车品牌 AFEELA 的首款车型 AFEELA 1。
据悉,这款新车展望将于本年在好意思国加州起先上市,并宗旨于来岁中期运行拜托。AFEELA 1 的起售价定为 8.99 万好意思元,并提供两种成就遴荐:AFEELA 1 Origin 和 AFEELA 1 Signature,其中 Signature 版块的价钱为 10.29 万好意思元。
索尼的汽车路,其实由来已久。据公开贵府,2017 年,索尼便发布了一个相通方盒子造型的电动主张车 SC-1;2019 年 8 月,索尼对外声称将会把 SC-1 主张车干预量产;在 2020 年的 CES 上,索尼对外发布了旗下首款纯电动主张车型 VISION-S。
但彼时,索尼方面曾屡次否定造车,按照索尼 VISION-S 模式负责东谈主那时的说法:"索尼不会成为汽车制造商,而是起劲于成为汽车产业变革的鼓吹者"。
直至 2022 岁首的 CES,索尼 CEO 吉田宪一郎公开书记将建筑索尼移动公司,旨在应用索尼在文娱和传感器方面的上风,探索进入电动汽车市集。同庚 6 月,索尼牵抄本田签署合伙合同,将建筑索尼本田移动公司,投资比例两边各占 50%。
如今,在索尼与本田牵手三年后,首车 AFEELA 1 行将走入市集。该车能否得到浪费者选票,一炮打响,仍待不雅察。
图片开头:AFEELA 官网
从 AFEELA 1 的上市筹划来看,其首站将登陆好意思国市集,但订价上(前者起售价定为 8.99 万好意思元)或属偏高水平。据市集参议机构 Cox Automotive 发布的最新数据表露,2024 年 11 月,好意思国新电动汽车的平均交游价钱为 55105 好意思元。
再看销量,据 Cox Automotive 数据表露,2024 年 11 月,好意思国新电动汽车销量达到 116072 辆,其中,特斯拉 Model Y 居榜首,是好意思国当月最畅销的电动车型,特斯拉 Model 3、本田 Prologue 次之,位列前三。据特斯拉好意思国官网表露,特斯拉 Model Y 当今起售价(不含奖励等)为 44990 好意思元。
从径直竞争敌手来看,AFEELA 1 上市后或将直面包括 Lucid Air、特斯拉 Model S 等劲敌。以特斯拉 Model S 为例,其在好意思国市集的起售价(不含奖励等)为 79990 好意思元,低于 AFEELA 1。
除了好意思国市集外,AFEELA 1 还宗旨于 2026 年运行在日本市集拜托。而关于与索尼和解的 AFEELA 1 后续会否引入中国市集,本田中国向蓝鲸新闻示意,这个车型还莫得最新的音问可以公布,具体投放情况也还不了解。
值得真贵的是,索尼并非首家浪费电子巨头跨界造车赛谈。近几年来,苹果、小米、戴森等科技巨头纷繁下场,但运谈各不交流。
其中,英国度电巨头戴森 2017 年曾干预 20 亿英镑高调入局电动车范围,并宗旨在 2020 年推出首款电动车。但在竞争加重、造车烧钱等试验下,2019 年 10 月,戴森对外书记住手造车,留住了一句"不获利,交易化太难。"
旧岁首,苹果更是被曝取消长达十年、干预数十亿好意思元的电动汽车宗旨,转向生成式 AI。据悉,苹果的造车史最早可追溯至 2014 年,彼时经库克批准,苹果启动 Titan 宗旨,后来又到处招兵买马,合手续干预重金。
被曝澌灭造车后,苹果方面并未公开置评,但业界哗然。小米首创东谈主雷军彼时发文,直言至极惊骇。理思汽车 CEO 李思则觉得是王人备正确的政策遴荐。汽车行业分析师索耶 · 梅瑞特彼时挑剔称:"苹果花了 10 年技术尝试制造电动汽车,领有 1620 亿好意思元的现款储备,但最终得出的论断仍然是,这太难了,况兼利润太小——即使(汽车售价)订价在 10 万好意思元。"
诚然,在跨界造车路上,也不乏告成者。以小米为例,小米于 2021 年 3 月底认真书记造车,雷军彼时称"愿押上终生一王人的声誉和成就,为小米汽车而战"。2024 年 3 月,小米汽车首车小米 SU7 认真上市,在随后的日子里一度演出表象级市集发扬。数据表露,2024 年小米汽车完成了 13.5 万辆的拜托量。
关于小米汽车的告成,雷军坦言,我方仿佛"活在梦里":这是咱们思都不敢思的收成,许多一又友也在问我,说真话,我我方都有点懵。而在首车上市前,他曾靠近宽敞的压力,据雷军回忆,2024 年齿首,其求教了 23 位媒体东谈主,其中有 20 个东谈主都不看好小米汽车上市后发扬,他们觉得"月销 2000 辆就可以了"。
那么,回到索尼身上,在造车路上kaiyun官方网站,前者会成为小米,依然苹果?答案静待揭晓。